2015年3月19日 星期四

3/19

在第一波先鋒進入議場後,他們用椅子把大門擋住,試圖阻止警方的攻堅。
深夜,在青島東路守候的群眾終於爆發,突破警方的防線,一擁而上淹沒了立院前的停車場。
我下班後也趕到現場,這時的人群完全集中在立院停車場的門口,青島東路尚未完全封閉,人們散著在街上走動。
首次看到這個場面,聯想到跨年前的101,也是這般萬頭鑽動。只是現場的氣氛不是節慶的歡愉,而是緊張。

人們紛紛跨越圍牆。我看見兩個高中生,其中一位一到牆邊,就毫不猶豫地開始攀爬。另一位說:「欸,你進去要幹嘛?」。跨在圍牆上的轉頭說:「不進去,那我來這幹嘛?」隨後他們互相幫助,都爬進去了。突然間發現我也已經爬進場內了。場中央的人拿著麥克風不斷宣講,我看到穿高中制服的學生、西裝筆挺的上班族、打扮入時的年輕人。這樣的人群分布,似乎跟以往的社會運動印象有點落差。但是大家專注地聆聽講者,或者透過網路與回報現場狀況。

到現在,我一直記得那兩個高中生的對話。從「進去要幹嘛(為何要反抗)」,到現在我們已經排除思考進去與否,進步到「進去後要幹嘛(該如何反抗)」,這或許是整個三一八最顯而易見的改變了吧?

2015年3月17日 星期二

3/17

3/17,我在濟南路旁的外交部辦事處拿辦好的護照。看到一旁架設妥當的拒馬,讓我想起一年前的這一天,我第一次感受到這黑色的金屬帶來的侵略性。那一晚,立院大門有一些長者正常是絕食抗議,群賢樓旁搭起了小小的舞台,人們綁上退回服貿的布條,剛下班的我也就加入人群,喊著口號。這時我沒有意識到,我這一晚喊的退回服貿,竟然驚醒了沉睡的台灣,也震懾了肆無忌憚的中國黨。

一年後,今天的立法院周邊十分寧靜,洽公的人們急忙走路、警察站著隨意張望、在等紅綠燈的騎士低頭檢查手機。去年此時,同樣的街道佈滿拒馬、圍牆上跨越著許多人群、學生們弓起手來與警察推擠、牆上張貼著標語與圖像...這些影像雖然物理性的從街頭上消失了,然而當所有的參與者走回此地,這些影像就會強迫的被喚出:我曾經在這裡躺著、與同伴喊著「警察後退」、在此廳台上的人演講...。

不論那些學者、神祇、群眾如何批評、檢討、思考、考據三一八,本質上跟參與者之間是毫無關係的。因為親自感受的經驗,以及其產生的影響,只有自己能夠體會。群眾間的戰友情誼、國家機器的冷血、論述與實踐的思索,每一個參與者都有各自的詮釋與感受。

一年之後,我想每個參與者都該以自己的方式去紀念三一八。想想那時做了什麼,改變了什麼,以及還需要做甚麼。佔領立法院(或是比較潮流的太陽花學運)已經結束,但「三一八」才剛開始。

退回服貿,捍衛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