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1日 星期一

 

非暴力是一種強大的武器,事實上,它是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武器,它使得變革沒有傷害,也讓使用他的人變得高尚。——馬丁·路德·金,《追求和平與正義》(1964)


在後318以來,非暴力抗爭已從冰冷的知識名詞逐漸化為餘溫難消的熱門抗爭策略,其核心精神-不透過暴力手段達成目的是在反智的台灣社會中,讓李姓的中壢客官勉強接受的一點。然而「非暴力」一詞僅僅承諾了不透過暴力達成目標,其餘的各種抗爭策略皆是被允許的、開放的。也因此,完全合法的秒退行動,自然會受到道德魔人的質疑與批判。

抗爭就可以這樣違背道德觀點嗎?事實上這是一個假問題。道德存在於每個人心中,不論是秒退抗爭者或反秒退者,甚至造毒油者,只是其互相並未有一致的標準。仔細去思考,其實不論「浪費牛奶」或者「員工很可憐」並未觸及反抗行動的核心-秒退是針對無良廠商的抗爭。因此,在那應該先詢問那些質疑者一個問題「使用黑心原料的商家是符合道德的嗎?」,再爬梳一連串的行動,如消極抵制到法院審判種種無效反制,一路走來積極的秒退抵抗是必然的結果。此時所謂浪費或員工可憐論,僅需基本邏輯即可化解。

令人震驚的是,在經過2014年以來無數場的抗爭,面對社運日常化的現今,竟然還會有和平理性甚至失敗主義的論調者出現,顯現了在啟蒙曙光乍現的島嶼上,仍有許多「受迫階級思想統治階級化(林語堂語)」的現象。當權力擴張超越容忍的極限之時,突破單面向的社會意識形態的往往是那寥寥數位的反抗者。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