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
-亞里斯多德
在人類文明結構日益複雜化之下,人無法只關注在自身的利益,必然會發展出各司其職的社會結構。從古至今,總會有群十分熱心的人,奉獻辛勞,花比其他人多的時間去參與政治,群眾也滿懷信心地交付期望與斯,「政府」便因而誕生。依據希臘人的觀點,人是有德性的,因此從事政治更是實踐德性的具體象徵;中國傳統的政治觀,相信為德政是順天命,倒行逆施則逆天,難逃制裁。可我們從歷史觀之,喔不,就從今日台灣看起,政府官員的作為完全推翻了先人的論點。背離民意、毀法亂紀、言而無信,各種光怪陸離的「奇觀」,使我產生懷疑。難道老祖宗們錯了嗎?
在一竿子打翻一船思想家們之前,秉持著求真的精神,我們以心理學的視野來剖析這些官員。有關注新聞與社會運動的朋友,最容易歸納出的官員特質就是「出爾反爾」。從吳院長承諾大埔原地保留、勞委會向工人承諾會向資方追討欠款、馬總統承諾要讓洪案真相大白...以上的承諾最後的結果相信無須贅述,各位讀者都明白。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老夫子很嚴肅的明示沒有誠信就不成大事的道理,這些高級知識分子怎麼可能不明瞭呢?
那官員們在做出這些承諾時,是理性還是不理性呢? 我認為是理性的決策。且慢!在各位憤而離去前,讓我分析官員們的心理。就前述三個案例:大埔、關廠工人、洪案,三個事件的承諾人都處與公眾輿論的臨界點,當下他們有兩個選擇:承諾與不作為。選擇承諾能有效地減緩憤怒的民氣,但僅為一時權宜之計,因為承諾人並無法保證承諾的持續性,看看大埔給拆了、關廠工人也告了,還要期望洪案的真相嗎? 官員們選擇空虛的承諾,至少能暫緩民怨,只待台灣人的遺傳疾病-時事失憶症發作,媒體開始播報美食與新奇影片,風波就能平息。
我們舉數學上的博弈論之例子來思考:想像觀光景點販賣小吃的攤販,由於顧客多是來自各地,同一個客人攤販頂多賺他一兩次生意,所以產品的品質與價格自然不甚理想,因為商家只圖一時獲利,此時攤販與觀光客進行「一次性博弈」。若是開在鬧區的餐廳可就不一樣,消費者有極大的可能重複光顧,所以顧客與餐廳正在執行「重複博弈」。這時店家可不能馬虎了,品質低劣的餐點與服務會產生不佳的風評,甚至導致關門大吉。政府官員對社會議題的承諾,即屬於一次性博弈。只要當下滿足大眾的訴求,頭痛醫頭,事件的根因從來都不是政客們關注的重點。
「丟鞋」成為公民覺醒的行動證明。 |
在精神分析學上,「自戀」不僅僅只是日常人們所說的貶抑詞。嬰兒在拉岡的鏡像中認出自身後,對自我的迷戀與陶醉成為脫離原初悲慘的途徑。執政者無視反對聲浪、忽略現狀,一意孤行,正是童年自戀再現。自戀者不容許自身的尊嚴被侵犯、不能使自己處於失敗的地位,在政治上的體現即拒絕妥協,並積極運用權威偏誤與資訊不對稱來掩蓋自身的缺陷。我們看看核四,尚未運作即榮獲世界危險核電廠之頭銜,任何人都能看出持續興建弊大於利,而政府卻執意要建,拋出啞謎似的公投,意圖混淆大眾的耳目。排除利益關係,核四其實就是官員的尊嚴問題,否則哪來「你不要那麼專業好不好」一番潛意識話語呢? 政客透過操控與強行推動法案,以拒馬與警察為骨幹,並施予「依法行政」的魔術,重現童年的萬能自我鏡像。古老的神話告訴我們,納爾西斯癡情的凝視水中的自己,終而逃不出溺死的悲劇。
從政治人物的觀點出發,為了維持自我的尊嚴與利益,衍生的曖昧話語、矛盾邏輯、與感知低落,其成因便不難理解。倘若時光倒退,官員們都曾是求學時期勤奮好學的好學生,隨著深陷官場泥淖,人就在無意識中變成「官」,丟失掉知識份子的良心與堅持。於是那勤政愛民的政治家,更顯得難能可貴、令人肅然起敬了!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