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專家

最近看了一部日劇叫做<專家>,主角是因為冤獄而被關了十年十個月的警察,他在獄中學習到了如何思考犯罪者的心理與動機。他出獄後重回警局,每當遭遇到一些看似平凡的案件,他都會指出「應該要以犯罪者的角度去思考」,進而發現許多不合理的地方。沿用這個思維模式來看最近的案件,一般的犯人在犯案之後最不希望的就是被逮捕,因為對犯罪者而言被逮捕就無法看見或感受犯罪後的結果,可能是花用偷來的錢、或者看仇人被毆打後的快感。

而這些隨機攻擊案件的犯人竟然都沒有逃跑意圖,束手就擒。通常我們會假定犯罪者犯罪的當下,對他的行為是有清楚認知的,因此我會合理推斷「犯案後被直接逮捕」就是犯罪者所期望的。被逮捕之後,犯罪者能夠得到什麼?可能的幾個點就是公開審判、受媒體關注、以及服刑。

公開審判:例如2011挪威爆炸案的犯人布列維克,其受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宣揚他主張的極右民族主義。但是在台灣的司法審判與媒體對案件的報導方式,以及以往的案例看來,在台灣的案件少有這類的目的。犯人少有具備一套論述來表達其犯案的主張。

受到媒體關注:透過犯罪行為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或存在,媒體的報導對某些人來說是夢寐以求的光環,可以說越是宣揚犯罪的事蹟,對潛在的犯罪者來說就是一種鼓勵。

刻意入監:一個人會主動積極的去轉換環境,顯示著原始環境對他的不友善已經到無法容忍的地步。更有甚者甚至以死刑為其追求的環境轉換。更顯現出是社會對某部分族群的排斥已十分嚴重,以致部分人因此選擇以犯罪去進行改變。

其實不論是哪種動機,以現在的台灣社會來說,都是犯罪者的溫床。看看新聞下面的留言,越看越怵目驚心,各種反智、野蠻的言論,字裡行間透露出的是極端的暴力。將情緒的激動以殘酷的語言拋出,媒體煽情聳動的報導持續點火,誘使那些潛在的犯罪者採取行動。這種現象如果持續下去,極端的犯罪將會縮短發生的頻率,而群眾的反應也將陷入更大的焦慮,進而衍生出更加暴力的氛圍。如此循環。


沒想到到了今天,我還有機會在回顧之前寫的舊文。或許社會並沒有前進多少啊。

切割兇手為「神經病」的一方,並不能終結你的恐懼與焦慮
悲痛之後,我看見走出荒謬的希望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2089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