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

初次見面

當我寫下第一首詩
才看見我以為梳妝打扮過的
赤裸的心靈

當我寫下第一首詩
才發現我以為堅強剛壯的
嬌嫩的意志

當我寫下第一首詩
筆尖來回擺盪
字字句句擴張
意識下的荒原

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禮物


夢想添加希望
揉成一團塞進襪子
待在平安夜
聖誕老人悄悄收工後
它發芽長成觸及未來的大樹
以便我們攀附向上

如果到頂了
就再種一棵願望
生生不息


2013年12月18日 星期三

介入醫療場域小記(I)


圖片來源


連續當了兩天醫院的(偽)員工,難得能以非病人的角度去介入並觀看醫院運作的流程。
醫護人員十分令人敬重,我觀察到,每個人都十分流暢的在執行任務,還能多工處理,在我看來艱澀的醫療工作中輕鬆的談話。在藥庫看見一些應該是醫學院的學生,偷聽他們的談話,發現他們說笑的內容都夾雜一些術語,討論著胸痛要找哪位醫師比較好。手上包裝著要分配出去給病人的藥物,感覺卻充滿大學生的活力氣息,這種專業程度是我輩應當感到羞愧。當我走進化療藥劑調配室,耳邊傳來的歡笑聲使我以為進到大學的某課堂。醫學生的生活真令我難以想像。

跑了整棟醫院,我覺得,最可怕的不是太平間(雖然我沒去,那邊沒有列印的需求),而是加護病房(ICU)。死亡是所有混亂的終結,而介於生存與其中間的就是真正的地獄,因為人在這裡並無法確定是否能返回健康,或終結苦難。

ICU都由兩層鐵門關閉,每日只有兩個時段可以開放探視,我今天在保養時剛好跨到探視時間,穿過層層鐵壁,隔離衣還未穿好,就見到家屬匆匆進入,各自在病床定位,把握與親人相處的短暫時光。其中,偶然聽見一位年輕的醫生跟病人家屬談論裝置葉克膜,我再回頭瞥見床上受苦的病者,遠看僅見被管線接連遍布的頭部,取下眼鏡我可能就分不出那是否是人。

處於如此重症的情況下,人是否有自我意志呢? 抑或成為醫生與家屬之間的操偶? 這近乎形上學的提問,我無法回答,我只知道我可以拿著刷子彎腰弄印表機是件幸福的事。

醫院以另一個角度來看,是一個巨大的資料結構。恕我引用這可怕的資訊術語,因為整個醫療機制正是由多重資料點匯集而成的系統。在藥庫我看見藥品的分排,並不像是倉庫那般堆疊而已,還有區分成各種治療的組合、調劑。病歷課活像一座圖書館,文本堆疊所記載的是人的生命起伏,醫師所施予的回春法。病人從批價到看診,治療到領藥,整棟建築物裡不同單位的人員均做等量的付出,而非單只是醫生的功勞。或許在醫院這樣攸關生死的地方,人們不論性格如何,均會自潛意識打起精神,謹慎行事。

另外,其實護士沒有那麼兇,只是他們很累很忙而已啦!


(還有淡水馬偕,待續)

(另有醫學/藥學專業人士歡迎指正,以上只是不專業觀察)



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數字遊戲

 當我們試圖「出人頭地」,成功的爬到最高的位置,卻碰到困難的時候,成功的神話能撫慰我們。當我們焦慮地自問:「我們爬得夠高夠遠嗎?」我們可以撫慰自己說:只有足夠勇氣的人,才能達到頂端。當我們對剝削自己同胞感到愧疚時,我們可以輕聲對自己說,我不需要為別人負責,他們必須自己去學習。這些個人主義的說詞,讓我們不再有愧疚之感。

-羅洛‧梅 <哭喊神話>
 

今天去面試某家公司,位於敦化南路上一棟高聳入天的商辦大樓。穿著塑膠感十足的套裝的上班人們魚貫進入電梯,門徐徐關上。電梯裡幾個中年男子面如死灰,各自盤算著踏出電梯要辦的每件事。我從鏡子中赫然看見,這些人沒有皮肉,具具都是衣冠楚楚的骷髏。

在會議室填寫資料,突然一位穿著家常的大叔踏進。我慎重地起身向他問好,他雙手外推直說不用這麼拘謹,顯然客套功夫不是人人都愛。這場面談大約只有五分之一的時間在問專業知識,實際上,說這是一場真心話大放送也不為過。

「你這麼年輕,又有這麼優秀的履歷,我個人實在不推薦你來做資管。」頭一次看見面試官這麼不推薦自己的工作的,我也起了興頭,追問緣故。

「我問你,一個老闆要有甚麼能力? 要有找錢的能力。他必須要能夠到源源不斷的找到訂單。」
「人總不能一輩子當員工。像我在這邊,MIS這種可有可無的工作,老闆哪天把我砍掉都說不定。你要做的就是找出自己的數字,做資訊的就這樣,替代性高嘛。還是做業務才有辦法成長...」
「十個老闆九個是業務出身的,要是再給我機會,我一定去當業務。像你這麼年輕,不要一開始就來做資管,資管是沒有退路的才會過來做。業務阿,可以學到一些生意的眉角,要喝酒要去玩都是歷練阿...」講到某些地方,他突然把音量降低,彷彿玻璃窗後有人正監視著面談。

其實談到一半我就沒有興趣在這上班了。
於是後半場我就拿出精神分析的方法,好好窺探這位大叔的潛意識。

慾望緊揪著他的領口。

他的話語流露出無奈,為了混口飯吃的身不由己。談論的總是過去,而沒有未來的期望。
業務在他眼中有如鈔票製造機,那紙醉金迷的淫亂社交,在我看到他眼中閃過的卻是性的慾望,而非嘴上說著的「生意手腕」。在我面前的是典型的抱怨者,他厭惡這工作、他沒有未來展望、他生活不滿足、他怨嘆一切。

又衝又拚的業務精神似乎是中年人的創業神話,縱身酒店與粉味之間,迷茫的雙眼相信看見的是大把鈔票與名聲,沒看見的是沉淪與腐化的良心。讓一種信念深根腦海是很可怕的,它會滲入思想的結構之中,慢慢地將人的中心思想給抽換。本質上這是成功者偏誤,君不見人力銀行永遠開著業務的職缺,更不見那些被刷下來的失敗者,帶著腐蝕的心靈與異化的價值觀,半殘的在社會底層喘著一口氣。

更弔詭的是,與大叔同年紀的人,正是把持著這思想,在各行各業「汙染」整個就業市場與文化。後進的新人就在被擋在高聳的朽牆之下。遠在後方的權貴,住在豪宅、享受舒適的生活。這是一部機器,任何被投入這個系統之中,它就被訂下它的座標,照著軌道循環。

他還說,他現在就只是依老賣老,沒有任何談生意的技巧,所以就暗暗的注定要幹沒路用的資管一輩子了。

如果你這麼想,你就一輩子沒出息吧

我心想。





離開巨大的水泥建築,我深吸了一口空氣。
我想今天不是去給人面試,我倒是給這「怨嘆的中年人」面試了一番。

2013年12月9日 星期一

中華民國到台灣:本土歷史脈絡的斷裂與缺席


 從張懸在英國攤開國旗,到甘比亞宣布斷交,「中華民國」這個老骨頭近來可睡得不太安穩。

回想過去求學時期讀的歷史,中華民國的建立是多麼的艱辛與偉大。國父領導革命推翻滿清、反袁、剿共、抗日、遷台以反攻大陸...字字句句寫著國民黨如何辛勤的為中華民族守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但革命的煙硝早已散去,竊據大陸的「共匪」已經在世界上穩固的豎立起五星旗,對於外國人心中的「中國(China)
,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站在位置上許久。那號稱繼承道統的中華民國呢?

File:Chinese republic forever.jpg
“Chinese republic forever”聽起來像民初革命家的戀人絮語,給現在華人聽起來卻怪噁心的。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歷史課本沒有寫到的事情太多了。我們所揮舞的青天白日旗,並不是1911年革命所揮舞的旗幟。武昌起義的那一晚,孫文不在中國,他是看報紙才知道起義的。領導革命的組織也不是國民黨,是各地的學會與革命黨人努力而成。如同法國哲學家傅柯所言,歷史是斷裂的、非連續的,今日我們所熟知的歷史,多是建立於書寫者的意志與詮釋之上。中國傳統上新政權為了凸顯執政合理性,有為前朝寫史的傳統,而歷史在編撰的過程中,在有意無意間參入了與史實偏離的評價與意識形態。假設當初革命失敗,清朝統治延續至今,我們讀到的歷史會將辛亥革命定調為賊黨叛亂,民主共和為背離傳統。於是歷史成為權力的角力場,勝者把持住權力的五色筆,在青史上寫下龍飛鳳舞的豐功偉業。

1948年金圆券发行,上海市民争相挤兑黄金
國民黨會丟失大陸也不完全是共產黨的因素。圖為約1948年上海民眾爭相將國民政府發行的金元券兌換成黃金的照片。由於濫印貨幣,導致通貨膨脹飆升,造成嚴重的民生問題,許多人因此轉而投向共產黨。圖片來源:中國百科網

台灣的歷史最早是從大航海時代開始書寫的。荷蘭人視台灣是物產豐隆的殖民地、鄭成功視台灣為反清復明的基地、大清國視台灣為解決人口過剩的開拓地、日本帝國視台灣為前進東南亞的跳板、國民黨視台灣為反攻大陸的據點。這些外來政權並未重視台灣人的主體性,台灣人總是處於「被殖民」處境,受制於歷史的權力操弄,產生以接近或進入統治者階級感到驕傲的現象。透過「黨證在手,希望無窮」的嘲諷也不難窺見大眾對於無視民間疾苦、拋棄台灣主體的特權階級之憤怒。

File:1735年法國人所繪臺灣地圖 Map of Government-controlled Taiwan - Formosa by French.jpg
圖為1735年法國人繪製的大清統治範圍下的台灣。大清國聲稱收復台灣,卻任其閒置200年,後期受列強影響方轉積極治理。不論大清或國民政府,兩者將台灣納入中國的治權之下,卻不見其為台灣人做出積極建設與治理。彼時台灣人揮著台灣民主國旗與呼喊著反攻大陸,更顯荒謬。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當我們掙脫歷史敘事呈現的偏誤,審視馬政府的作為,我們會發現課本上所歌頌的中華民國已經精神分裂了。從菲律賓槍擊漁船事件的遲鈍反應、日本對釣魚台主權的聲稱擁有之對應、馬總統稱兩岸「不是國際關係」,我們不難感受到政府對於主權伸張的怯懦。想當年國民政府可是懷抱著「反攻大陸,解救同胞」的春秋大夢呢!國民黨苦心經營半世紀的光復大陸與正當統治的史觀,竟被馬總統自廢武功,要是給蔣介石知道他不氣得從墳墓裡跳起來!

張懸展開那一面國旗,刺激我們思考青天白日旗的意義是「國旗」或"Just a flag";甘比亞的斷交,提醒了我們國家主權存在感的薄弱。馬總統的自我矮化,告訴我們當權者在利益與主權中,統治階級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歷史演變至今,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賊不兩立思想已經漸漸散去,新的命題緩緩浮現:我們如何以台灣人的姿態在世界舞台上書寫屬於自己的歷史。


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Le moi


「去看精神科的人,是自己意識到需要而去,或者是受到他人建議而去?」當我在回憶精神分析的理論與架構時,這個疑問浮上意識。做為一個精神異常的人,理論上它是無法察覺自己的不正常,所以他並不會覺得需要去看醫生。若是一個接受別人建議去就醫的人,他本身必然事先沒有感覺自己有異常到需要看醫生。他這時如果選擇聽從建議就醫,他會不會正無意識地將自身的正常扭曲成他者的異常?

這不只是一個精神醫學問題。這是一個哲學、道德、權力、乃至於生存的問題。
當人選擇直接服從時,它放棄為自我答辯的機會。

並未停止看著鏡子時產生的巨大懷疑,即的言行舉止,真的是以為的嗎?


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

物理實驗



空氣中的原子,在感受到樂音的刺激,開始猛烈地四處撞擊。
我靜靜地坐在草地上,彷彿像永恆裡的一棵枯樹。我的臉上接觸到四處躍動的原子,它們散發著生命的原始能量,觸及我的瞬間,將這股激流給注入腦裡。每顆粒子瞬間溶解,化散成各樣的情緒,喜悅、憤怒、憂傷、狂樂,各自列隊向我心深處行軍。我聽見腦說:「我不是冷酷無情,只是必須執行程式所編譯好的腳本。」接著我感到巨大的衝擊力,我的內在正發生戰鬥。理智的敗將散落在各感官。我有時聽見哀號聲、看見思想的屍骸、嗅見燃燒的氣味。終於,皮膚滲出沙礫,我抹了一把,閃爍著的是慾望精煉後的餘下。

底比斯城有兩座石像稱作門農巨像,在每天日出的時候會發出聲響,一位希臘地理學家寫道:“每當日出時分,石像就會開始說話,旅者將其聲音比較,認為最接近豎琴的聲音”。科學家認為,使無生命的石像發出聲音的,是每日照射的第一道曙光,使在夜晚低溫的石英石,產生熱漲冷縮摩擦石縫,而開始說話。

療癒小鴨:游於藝術之外

黃色小鴨的風潮已經席捲台灣一陣子了,但我還是想說些什麼。

在台灣,藝術展在近年來十分興盛,從梵谷到即將開展的達文西,以大師之名的藝術作品往往是票房保證。而當代藝術則總是默默在美術館、藝文空間伸展自身的論述與意象,感受不到群眾的擁抱。荷蘭當代藝術家Florentijn Hofman的作品Rubber Duck(黃色小鴨)卻反其道,從食衣住行各面向都可以看見小鴨的身影,佔據了新聞報導、日常消費,全台灣從北到南完全被黃色風潮席捲。以藝術創作的角度觀看,為何小鴨能夠輕易擄獲大眾的眼光呢?

觀察當代藝術,可以發現過去未有的特質,即作品質與量的擴大。如美國藝術家Jeff Koons的氣球狗,以金屬的材質將常見的氣球貴賓狗放成巨大;艾未未於倫敦泰德美術館撒下一億個陶瓷燒製的葵花籽,將種子的微小意涵擴張成恆河沙數的群體象徵。超出日常經驗的形象,往往能讓人留下深刻印象,成為藝術創作的新穎模式。與傳統的創作方法比較,質量的放大往往不需要複雜的論述或精細的技法,簡單的概念就可以傳達強烈的印象。 

Hofman一向以大尺寸的可愛動物,巧妙的與地景融合,創造出童趣又驚奇的景象。倒栽蔥的兔子、躺平的麝鼠、跌倒的猴子,牠們可愛的外表卻因巨大的軀體,與平淡無奇的現實撞擊出趣味豐饒的意象。

藝術創作除表現方式,論述的重要性不可忽視。作品透過具體的論述支持,能夠完整地將藝術家的想法整合至作品,使觀者能以主觀意識與作者對話。但以筆者參與過數個藝術展覽的觀察,多數台灣觀眾對於文字論述難以掌握,偏好單純以感官直接體驗作品。於藝術的鑑賞,侷限於視覺藝術(尤其是繪畫),其他創作型態如錄像、裝置,則難以品嚐其豐富的內涵。而主題涉及社會寫實面的作品,如反戰、人權、歷史、殖民、政經...各種主題出發的創作,更遠超出一般大眾的理解之外,視為晦澀、遙遠的「藝術品」。



我們就不難理解小鴨為何受歡迎了。可愛、討喜、童真的巨大小鴨,伴著天真的表情,悠然的載滿著歡樂與喜悅的氣息,有如電玩遊戲的「回血點」,只要靜靜地矗立在小鴨旁,那對生活的失落、對政治的不滿、對日常的厭惡,通通被小鴨給「補血」了。不過我想負責安排小鴨來台的政府官員,並沒有料見其神奇的療癒力,而是聚焦在「產值」之上。

小鴨為來台灣帶來數百萬人次、近10億商機,上至各大品牌,下至夜市攤販,小鴨商品遍地開花,喜孜孜的大眾忘記阮囊羞澀的荷包,紛紛解囊一親小鴨方澤。對事物的不理性狂熱、缺乏認知、盲目追求,「一窩蜂」似乎是台灣人的特質。

於是乎小鴨就並不單純了。群眾視之為精神負擔的百憂解、商人視之為買氣疲軟的強心針、政府視之為振興產業的萬靈丹,無論以何種視野,皆無法窺見藝術的觀點。而古老的大師每每開展,總是一家老小,耳邊掛著語音導覽,走馬看花式的吸收大師的藝術靈氣。喔,差點忘了紀念品!

看著商家架上一片黃膩膩,我突然想起安迪沃荷說:「優秀的商業就是最棒的藝術」。身在台灣的我感受尤其強烈。

---

原文發表於想想台灣


2013年11月4日 星期一

超譯商周



就在剛剛我偶然讀到FB上轉貼的文章,看完身體感覺十分疙瘩,還等不及開口思想就頃洩而出。「給它超譯一下吧!」還不及我回神,一個鮮明的夢境就在我的意識中給攤開來了。

...

走進書局,我們總是在雜誌區看見形形色色的文本,封面用斗大的文字寫著類似「小資族如何存第一桶金」「這樣做,老闆賞識你」之類的聳動誘人口號標語,有如情色雜誌封面的妙齡女郎,令人止不住翻開扉頁,一窺究竟。商業周刊可說是商管類雜誌的老大哥,時事議題豪不遺漏,在許多讀者心中有如探究商業金字塔的萬花筒,投映出紙醉金迷的諄諄教誨。

而當我啃食文本到了渾然忘我之境,回頭看看它,我卻驚恐不已。過往的精鍊與前瞻性遍尋不著,我卻在字裡行間讀見嗜人的巨魔,正潛伏在成功指南的糖衣中,慢慢的將茫然的讀者給「拆吃落腹」。

一張文本緩緩浮現,上頭寫著:

解構商周



望著籠外的成功者,開著名車住豪宅或擁有高品質和品味的生活 (page 2)

解:高品質的生活是什麼? 這如同上帝存在與否一般的哲學問題,許多思想家想破頭也得不出最佳解,Eureka! 原來開名車與住豪宅就是品味的象徵呢!

有一篇在網路廣泛流傳的文章,當中一名想加薪的員工對老闆說「我有25年的經驗」,而老闆回應他的是:「你沒有25年的經驗,你只是同一個經驗用了25年。」 (page 2)

解:一個具有25年經驗的經驗是不夠的。想加薪你需要的是十個25年經驗,才是優秀員工,老闆表示:可以考慮從22K加到25K


根據研究,許多人在轉職時還揹著前一份工作的「包袱」,這會抵銷掉經驗帶來的優勢。專家認為,人們在轉換到另一個環境時,其實很難拋掉原先習得的規範和價值;所謂「職業包袱」指的是固化的做事方式和態度,而且工作經驗愈多,你所揹的包袱就愈沉重。對於不少雇主來說,這是一個相當尷尬的問題。如果這是不大需要經驗也能完成的工作,那何不乾脆雇用一個沒有經驗的新人,再透過訓練將他們收為己用呢? (page 3)

解:「收為己用」聽起來像是用寶貝球收服的意思,不過也很像現實情況,一但被制度給教化、馴服,新鮮的肝就背上前文所述的「職業包袱」,為老闆差使,毫無反抗能力。

「你的履歷應該去蕪存菁,刪去不重要的部分,盡量把每份工作的時間拉長,展現你產生的價值與影響力,而不是些不相干的瑣事。」( page 4)

解:奇哉!前文方才提到一個經驗25年毫無價值,現在又提倡把每份工作時間拉長,這樣可以展現什麼價值呢? 超人的耐用力? 時間拉長,做的還是無法提升自我的工作,就算幹40年也無益。

事實上,有這種思維的年輕人實在不少,根據房仲業者的統計,現在30歲以下買房的年輕人只佔一成,與十年前相較,足足萎縮超過一成,顯示年輕買方的確對購屋愈來愈沒有意願,他們要不就是寧願窩在小雅房,要不就是等著父母親買房。難道買房對你來說除了帶來房貸壓力,真的沒有其他意義嗎? (Page 6)

解:有土斯有財是根深柢固的華人觀念。不過今日的情況是,「你有土,你無財,銀行斯有財~」然後背著學貸的年輕人接著又背上房貸,貸上有貸,永無天日。有聽說過那個有錢人的房子用貸款的嗎? 年輕人不買房,不代表他們不想買,背後的因素才是問題的根因。

聽著這兩人的酸言酸語,我忍不住開口問:「難道你們從來沒有想過,有朝一日也能在這個特區,買下一間屬於自己的豪宅嗎?」( page 6)

解:看來這應該是建商的臥底!( 
豪宅真的那麼重要嗎? 值得拆掉歷史、迫害人權、建立一座又一座的鬼城,超出「宇宙價」(恕我創造這個名詞,天價已不足以描述)的房價,不斷鼓吹年輕人加入這零和賽局。塊陶阿~~~~

但是別忘了,母親會老、政府會倒,租金更只會隨著房價愈來愈高,你自以為能夠掌握的這些錢,在未來,別說養老院你住不起,甚至區區3坪大的房租,都足夠成為壓垮你老年生活的最後一根稻草。到時候,流浪漢的草蓆,就是未來你只能棲身的最後三分地。 (Page 7)

解:政府會倒我倒是不怕(壞政府,不拆嗎?),但是這一席話可說的我心寒哪!這恐怖的處境如果發生,其他那些住豪宅的人在幹甚麼? 是否冷眼的在舒適的沙發上,兩眼無神看著電視裡的流浪漢,默默地吃著洋芋片? 不做為就是平庸的邪惡,這點我們在歷史上以重導覆轍多次了。日漸擴大的貧富差距,不是一句「不上進」可以解釋一切,多少人努力半輩子,卻深陷富人設計的資本階級中,越趨悲慘。


如果你不了解現今的資產制度,那請您一定要看這部影片。

...


啊!我猝然從夢中醒來。殘酷的文字歷歷在目,恐怖的敘述讓我毛骨悚然,在那篇文章裡處處滲漏出鮮血,在我打下這些紀錄後,我發誓我絕不再去看。人總都有惻隱之心的。

2013年10月25日 星期五

視力檢查



使勁的讓眼珠轉圈
視線卻重疊、錯亂
撲通!突然落下
我用僅存的眼看著手上的眼
深邃且深黑的瞳孔,投影出迷幻的光景
踽踽獨行、背負著沉重思想的旅人
拖著長長的足跡
沿途滲漏出濃稠的苦澀
汙染了美麗的土地
我忍不住辯解
這是必要之惡呀

遠方漂浮的島嶼
以尊貴的姿態凝視著
地上的螻蟻
以及它身後的黑色尾巴
我暗自竊想
唯有剝掉恐懼的外衣
才能看到通往島嶼的天梯

突然感到刺痛
我的視線模糊
分不出剛看見的啟示
是來自哪一隻眼

或,兩者皆非?

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

對折



    我時常覺得自己是無知的。透過鏡子,我試圖從嘴巴窺視我的五臟六腑。他們在皮膚之下扭曲、鼓譟、顫動,大聲哭喊著,要我放鬆緊密的控制。從茶壺徐徐的到了一杯水,從口腔緩緩的流進喉部肌肉,溫度舒適了躁動不安的器官。一股噁心瘴氣突衝,我急促的吐出驕傲、自滿、狂顛、目空、兇惡...似人非人,它們彼此相連、藕斷絲連。喘息之際,慾望占據我的舌頭,惡狠狠的詛咒我永遠無法抑制感性的驅力,注定要做一輩子的奴僕、敗者。地板蘊積著剛喝下去的開水,我卻漸漸的下沉,望著從我軀體逃獄的他者,我笑著說:「你們就儘管走吧!我寧願支持直率的魔鬼,也不崇拜曖昧的真神。」

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To work, or not to work.

從我開始上班到現在三個月了。從學生、國軍、轉換到多數人都無法避免的上班族,我的生命處境經歷驟變,對人生的思索也更進一步。剛剛我發現,在法國哲學會考的文章哩,漏答了一題。

          工作是否能讓人有自我意識?

奇妙的是這篇文章我反覆校閱過,這個問題就巧妙地從我的筆下溜走了。做為一個精神分析愛好者,佛洛伊德從我的記憶深處走出,就逕自的為此詮釋說:「這必然是一種潛意識的壓抑」,因為當時我正在找工作,內心的焦慮將工作這敏感的關鍵字從意識中給隱藏起來。然而工作一段時間後,焦慮依然不變,只是它的組成已經不同。它仍然日夜的恫嚇與侵擾著我,在任何時候發出猛烈一擊,試圖將我給擊倒在地。於是,我想藉由寫文章,來向它公開展示我的決心與意志。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eNlfJuJfgFioLdqYEzChJu3Rknqgp8fSkIM7RVpboTe9GMal8I66bAPh5ivzVVK3-0PtotJfMq2p0nIJA6HaFFJ767uiMmyIWNVra1PBKljco7UBGFcOCYmWWC60t2vTyOGDec_CLqjTj/s1600/the+walking+dead+working+dead+at+office.jpg
the working dead : show on 4 season a year
圖片來源

工作是一個廣義的心理名詞,我們日常生活中有許多事,都能被套上工作的定義,而事件本身就會因此發生質變。拿打籃球來說,這是很平常的休閒的體育活動,但是當它變成工作時,打籃球的人就得到職業球員的稱號,他投出的每一顆球,比他在公園裡投出的球,負擔了更多責任跟要求,可以想想球員在賽場沒投進與在公園投出肉包的心情受差異。也就是說,工作是對自我的表現比平常擁有更大的行為要求與責任承擔。


那自我意識是什麼自我意識是人對自身狀態及對自己與客觀世界的關係之意識,例如我們對外在現象的想法、對心理感受的察覺。簡單的說,就是人作為人的本質-感知力。借用人格心 理學的架構,人類做為生物必定能察覺「本我」,肚子餓會想吃東西、累了想睡覺,這些現象都是根據生理需求,它會直接讓大腦感受到不舒服,不需特別經由自我 意識來處理需求。自我與超我,就相對應著對自身心理的理解與對他者的察覺,是超乎生存基礎的感知,這也是人與其他動物的具體差別。



http://www.repticula.net/BarbaraAgreste/wp-content/uploads/2013/02/hysteria-female-body-lacan-freud-spectcle.jpg
鏡像階段:自我的原始
圖片來源

我們現在的自我意識是如何形成的? 一直以來這是心理學的研究重點,或許你我都知道小孩的成長環境對他長大後的性格有深刻的影響,或者在報導上看過否些罪犯的童年都有悲慘的創傷經驗,聽過家裡貧窮的孩子出社會比較有成就...等等各種人格發展觀點。其實這些統計與研究反映出的是一個共通的概念,即人的感官與知覺是思想變化的無形推手。1936年的國際精神分析大會上,法國的學者拉岡(Jacque Lacan)發表了一篇著名的論文-<鏡像場景與自我的形成>,指出人出生到世界上,當小嬰兒的時候是無能為力的,它的生活需要依賴母親,這種自卑的無力處境稱為原初悲慘(original distress)。當他第一次看到鏡子時,他起初不能分辨那是自我的投影,但是等他漸漸察覺,鏡中的身影就是自己,了解到「啊!原來這就是我!(le Moi !)」,他開始產生自戀與對自身能力的自滿,才開始脫離原初悲慘的處境。拉岡解釋這現象為「人透過他者來找尋自身的存在」,此現象繼而延續到人的一生中,這永恆的虧欠將轉變成對其他事物的渴望。有些人追求事業、金錢、名利,有些人探求內在、心靈、思維,就如同嬰兒時期一樣,對著鏡中的完美形象著迷不已,苦苦追尋成為一生的懸念。

而工作正是人尋求自我的路徑之一。當我們以工作來稱呼某個行為時,我們所花費在其中的心神多過其他事,對其產出的收穫也有更多期望,尤其是在工作中經歷到的感受,由於我們的高度專注,其內化成自身的思想的程度也更強。如果我們常常與不同職業的人交流,可以察覺言談中,不同職業的人都會流露出獨特的思維與觀念。舉個例子,假設一群人在討論高第(Antoni Gaudi)的聖家堂,據說將在2026建成的傳奇建築,建築師會稱頌它的巧妙結構,設計師會分析建築的線條,人文研究者會醉心於奇特的興建過程...雖然這是我想像的情境,但在我的生活經驗裡,來自各種行業的人都有其專業的思想痕跡。思維形成的過程,常無聲無息的發生,人們往往難以跳脫出主體,去透析心理層面的變遷,工作就在靜默中塑造人格。



人在工作中累積生活經驗、探索意識的疆界、並追求不斷變形的慾望,工作幾乎佔去了多數人大部分的生活,對於人的自我意識形成,重要性不言而喻。觀看街頭的上班族,穿著整齊套裝,舉手投足間毫無活力,像是機器人一般的重複枯燥的日常生活。上班竟成為自我意識的摧殘,淡化人對價值與理想的渴望,為甚麼工作會使人陷入無奈之中呢?


http://p1-news.yamedia.tw/MTM5NDMzNW5ld3M=/d095214198fbb950.jpg?q=60
上班族的夢想:颱風假(服務業除外)

職業的運行模式,在過去常以師徒制、經驗傳承法來分配每個工人的工作內容與方式,這種作法在小規模經濟情境下尚無大礙,但是進入資本主義的悲慘世界,師徒制的效率不佳且缺乏標準的生產模式對於營利的要求而言,窒礙難行。讀過管理學的人腦海深處都會有個模糊的名詞:「泰勒化」。這個經典的管理法是由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所提出的科學管理方法,洋洋灑灑條列了許多生產與工作管理的方法,其中我摘要出幾個重點:

一、對工人操作的每個動作進行科學研究,取代傳統單憑經驗的作法。

http://blog.howuseit.com/wp-content/uploads/2013/09/%E5%8D%93%E5%88%AB%E6%9E%97%EF%BC%9A%E6%91%A9%E7%99%BB%E6%97%B6%E4%BB%A3.Modern.Times_.1936.png
圖片連結

 
二、依照工人的個人特質對之進行培訓,使其專業技能成長,以取代過去漫無目的的自我學習與隨意分配。
https://blogs.emory.edu/animec/files/2010/10/ika-musume_ep01_15.jpg
圖片來源
三、資方與工人們之間在工作和職責上幾乎是均分的,雙方各自負責熟練的事物,以提高工作效率。
http://chan6es.files.wordpress.com/2012/10/capitalism_vs_socialism1.jpg?w=700
圖片連結


 
(這個白話的精要比厚厚的管理學課本要好記多了)

依照泰勒的研究,透過工作的步驟標準化技能專精化職務定量化來減少錯誤與重工等資源耗損,訓練高效率的工人。然而在實務上,資方對於勞工的想法,將之視為「生產單位(productive unit)」的成分多過於「人」,也就是如何降低生產成本與生產率最大化成為唯一考量,精明的老闆們就從勞工下手,產生「Cost down」這歪斜的名詞。機器的運作遵從邏輯設計,當機器過熱你硬要它轉就是壞給你看,沒有給它足夠的油料它也動不了。人類並不如我們想像的如此理性,很多時候感性與情緒在決策時是重要的相關因素。人們在面對壓力與焦慮的情境下,所做的決策容易傾向保守的態度。於是當老闆不斷的增加工作量、主管發出荒謬的命令,小小上班族為了生計,只得將委屈詮釋成磨練,讓工作風化了對生活與職業成就的期待,深陷無法自拔的勞動折磨。
http://lh3.ggpht.com/_9F9_RUESS2E/SoGuzPTJZHI/AAAAAAAAAdY/4FPIBCusWjg/s800/The-Best-Place-to-Work-Google-Office-in-Zurich10.jpg
Google:work and play

上級對下屬的權力欺壓、工作量不平均、職務分配分散等現象不但成為員工的熱情退燒劑,更是公司發展的慢性毒藥。管理科學的技術目的是要提高企業的生產力,錯誤執行理論所造成的偏差這些並不是企業家樂見的。近年來,國際間的企業文化與組織開始出現各種創新的商業模式,如鼎鼎大名的Tim Brown與他的IDEO firm,致力於推廣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以全新的思考模式來規劃、設計服務或產品,致力提供顧客新體驗與推廣創意工作模式。從Google、LEGO、apple...世界上一流的企業,重視員工的感受成為管理經營的重點。

http://cdn2.techbang.com.tw/system/excerpt_images/14588/inpage/e7973273fba875845acfa2813fe8702e.png?1377576468
職場復仇者(圖片來源)
不過創新概念並不是每間企業都有辦法實行的,在東方,較具規模的公司依然謹守著嚴格的階級制度、標準化工作流程。最近很熱門的日劇<半澤直樹>,我們能從緊湊的劇情中,窺見日本企業嚴格的職場階級。即使台灣並沒有與日本相同程度的工作倫理,從此部戲劇爆紅且受歡迎的程度,反映出其劇情氛圍如何與觀眾的苦悶上班族生活切合。劇中半澤君勇敢且凶狠的與狡詐的上司抗衡,觀眾在觀看過程透過轉移作用(displacement),將現實無法達成的反抗慾念,全部交付給半澤,透過他的唇舌說出反擊的話語,抒發內心壓抑的怨氣與不平。班哲明‧富蘭克林說:「對上司謙遜,是一種責任;對同事謙遜,是一種素養;對部屬謙遜,是一種尊榮。」職場倫理的概念,在拓荒者的新世界就已萌生,只可惜至今未能徹底實現。畢竟十七世紀的工作制度與生存環境並不如現代此般複雜吧。
不論是憤恨不平,或是心滿意足,工作對身心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唯有透過認清自身處境,思索未來,重拾為人的意義,才能從工作中探索人生的迷霧,找尋生存的方向,與自我的內在滿足。

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

高塔

古老的過去,驕傲的人類曾有個偉大的計畫,他們要建立一座高聳入天的高塔,稱作「巴別塔」。這一切出自想證明人的無所不能、展現狂妄的野心。上帝從不可知的深處眺望,看著這群螻蟻努力的建構自大的象徵,祂進入人群中,分化語言、斷裂詞語,使人們彼此無法溝通,最終放棄那狂傲的高塔。

我抬頭仰望它,給人一種寒冽與陰鬱的氣息。不管我喊得多麼努力,聲音急速爆出、撞擊牆垣,最後終於反擊在我臉上。「這就是您訂購的願望。」不,我記得從我口中出來的不是這般詞語。「如果你不期望華麗的包裝,那麼請不要以曖昧的表情說『請給我牛皮紙袋』」突然颳起怪風,把意志的堅強外衣掀起,匡噹!掉了一地的情感碎片。

「一但開始訂購,您的願望將會持續送達。沒有人在乎包裝裡是眼鏡拖鞋大象情慾還是遺失的鏡像。」我分不清語句的來源,它是如何偷走我的聲音,塑造成尖銳鋒利的字刃,一片片的割下意識。抬頭看見若影若現的月光,我推測我是在有意識的彩排一場夢吧。

2013年10月10日 星期四

瘋癲序列

狂妄。改變了在感知中形成的與真理的關係。
幻覺。歪曲的感知被當作現實。
癡傻。削弱並縮小了接近真理的能力。

從來都沒有為什麼,虛構的問題需要不存在的解答。每天我都以尖銳的視線,透過鏡像去自我傷害,不斷的刺穿血肉。 只因為這是本時代的風尚,或宿命,不需要給自己偉大的信念。
好吧,但我知道這不是通往真理的方向,它僅是尚未有自我意識的自虐集合體。

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潛意識:精神生活的奮鬥史


    人類有一種控制的情節,對於生活中許多事,都很有自信的認為自己有能力去影響或控制結果,最終往往會出乎意料之外,產生各種心理的偏誤(Bias)現象。事實上,人們不了解的是,會影響事物發展的重點並不是自己所專注的行為,往往都是沒意識到的小細節。例如,你在與一位不討喜的友人談話時,雖然你維持著笑容,但是卻不小心說出不合時宜的話;或者,一位友人請求你幫助她完成一件事,你很愉快的答應了,但事隔天卻發現自己忘記做這些非常瑣碎的生活小事,在精神分析的觀點看來,它們都是潛意識的真實態度。

(Art by Roy Lichtenstein)

 

    那麼,這些說溜嘴、遺忘的現象[1],是如何從潛意識滲透出來的呢?為什麼這些思想被壓抑再潛意識裡,還會用這些微小的反應來表達呢? 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必須要更深入的探討潛意識運作的原理。

    我曾聽過一種說法,人腦一生約只有20%左右的能力被開發,其餘80%終其一生尚未使用,而這80%的精神力[2],就是潛意識的運作。我們的意識運作的時間只限於白天清醒的時候,但是潛意識則是無時無刻在運作的,所以即使當我們處於睡眠時,大腦依然在活躍處理思想串列。當我們清醒時,一個思想串列進到意識裡,不論是透過內在思維或者外部感官,它都會夾帶一種激動的潛能,擾亂我們的精神狀態的安定。我們的意識就會往前意識,去找尋對應的記憶,然後命令外部感官裝置去化解這個激動。

Shopping nowadays:慾望的轉移?
    例如當我們感到飢餓的時候,意識會尋找如何解決這個處境的做法,找到攝取食物這個對應的記憶資訊,外部感官接收到行動指令,順利平息的這個潛能所帶來的擾動。這個思想串列,就是「願望(wish)」。像是飢餓、疲憊等等這種平凡的事件,是很容易就予以處置的,但是當這些願望是有違背自我的或社會的期望的呢? 例如,今日社會中,人們對於女性的體態,存在著過分纖細的要求。在這種意識形態下,女性被嚴格的要求要節食、減肥,甚至對於任何程度的肥胖傾向,都抱持著歧視的態度。今天有一位女性,在面對高熱量的、罪惡感的下午茶邀約,它必須在本我的飲食慾、自我的健康、超我的苗條要求這三者中掙扎。如果本我的飲食慾不幸戰敗,屬與它的潛能會憑空消失嗎? 答案是否定的,而這股能量大部分會被轉移(transfer)到其他的事物去(例如購物,而這又是另一次的掙扎),尋求其他的紓解,此願望本身就會被壓抑(repress)到潛意識去了。

Salvardor Dali - Sleep

淵遠且神秘的夢境主體

    上述的整個過程,都是在無意識[3]的情境下發生的,因此我們無法得知每天有哪些願望闖關失敗。而這些被壓抑的願望就相安無事的存在嗎? 我們都知道一個原理:越大的壓迫造成越大的反抗,這已在歷史上印證過無數次,那些暴君不斷的打壓反對的聲音,最終招致怨氣的爆發,以至於帝國的崩潰。所以,那些被壓抑的思想串列如何得到紓解呢? 這答案就是夢。我們想像在整個主體之中,存在著一位「審查者」,它根據一個原則去運作:避免主體意識到會危害自身的觀念,借此來審查一切出現在意識的思想。那些過去痛苦的經驗、違反道德的想法、反對自身的念頭,全都為審查者所壓制。因此,潛意識的存在似乎是一種痛苦因素的收納盒[4],使我們能夠自在的生活。而這些潛意識內的思想在睡眠時,因為外部感官的關閉,失去了行動的能力,審查者這時就會放鬆它的標準,適時的讓這些被禁抑的思想,透過夢的型態去釋放其殘存的潛能。當然,呈現的內容當然不會是直接且毫無掩飾的,審查者必然會刪減與增添夢的內容,避免自身去接觸到那禁忌的核心,以至於顛覆精神主體的穩定性。

Titan - The Bacchanal of the Andrians酒神戴奧尼索斯(Dionysus)的瘋狂放縱精神意象
        這整個系統的運作,維持著我們主體的穩定與平衡,使得我們的心理能夠持續健康的運作。如果,審查者的力量不正常時,比如可能受到藥物、酒精影響或精神虛弱,使得潛意識的精神能量病態的增強,潛意識內被壓抑的思想串列直接地衝向前意識區,進而控制了外部感官,獲得言語與行動的能力,並且在意識產生強而有力的幻覺。這些被壓抑的思想串列有如法國大革命時的反抗軍,一舉攻破巴士底獄,進軍到向巴黎、馬賽這些大城市,向世人昭告他們的革命事業。這現象在史冊上稱之為革命,而發生在精神上的我們稱之為精神疾病(Psychosis)






[1] 關於這種生活中的小動作之精神分析意涵,可參考佛氏的另一本書: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學。
[2] 此說法在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中是一派胡言,不過對於潛意識概念,正好是很好的比喻。
[3] 這裡所說的「無意識」一詞,指的是「意識之外」的狀態。這個詞在我們的語言裡具有無法掌握的意義,但是在精神分析學裡,這個意義不存在,任何看似無意識的行為都來自我們的前意識思想。
[4] 這僅是一個簡單的比喻,但是潛意識的結構與機制十分複雜,後續會有章節深入討論。




圖片來源:
Roy Lichtenstein:
http://itorganization2017.files.wordpress.com/2008/02/forget-it-forget-me-1962-roy-lichtenstein-133898.jpg
Salvardor Dali - Sleep
http://www.daydaypaint.com/blog/wp-content/uploads/2012/04/Paintings-Dali-Dreams.jpg
Titan - The Bacchanal of the Andrians
http://yingjulu116.files.wordpress.com/2011/02/e3808ae98592e7a59ee7a5ade3808b.jpg
Shopping nowadays:
http://gb.cri.cn/mmsource/images/2009/02/03/ec09020300117.jpg